“我們亟需向社會普及這樣的概念,不要讓腫瘤患者等到骨瘦如柴了才想到營養治療,而應該提前啟動,在營養治療的過程中,特醫食品一定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陳偉教授說道。
對于營養專科的作用,在陳偉看來有三個層面的意義。
對于第一層面,需要澄清目前營養治療并非直接治療腫瘤本身,更多是在腫瘤治療過程中發揮輔助治療、補充治療作用。輔助治療即患者在圍手術期之后,不能正常進食的一段時間,那么就需要用營養治療,讓患者得到營養。
第二個層面,營養治療還起到支持作用,當腫瘤患者在放化療期間不能正常經口進食或者食欲很低時,營養專科可以通過合理的營養治療,或者是借助于特醫食品所帶來的自然食物中難以獲取的特殊營養物質,對腫瘤患者進行營養支持。
第三個層面,希望能夠通過營養來改善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食欲,發揮一定治療作用,目的是讓患者擁有更好的體質、體力和食欲。
而在營養治療過程中,特醫食品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據了解,特醫食品即“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一類配方食品。
特醫食品是介于普通食品和藥品之間的食品,滿足患者特殊營養需要,不具備治療疾病的效果,但可以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提高患者的整體健康水平,為疾病治療提供良好基礎。
陳偉表示,腫瘤患者專用的特醫食品出現后,可以在腫瘤治療全流程中發揮必要作用,比如對于胃腸道腫瘤,手術前大多數患者體重已經下降5%-50%,甚至很多患者是因為體重明顯下降才到醫院就診。
“在患者圍手術前,只要給出一周時間來進行營養管理和干預,讓患者營養狀況有所改善,那么就會明顯減少術后的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有臨床證據證明,20%-80%的腫瘤患者可以通過營養治療獲得改善。
”特醫食品作用突出,但是如何提高可及性是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陳偉表示,“三進”(進醫院、進基藥、進醫保)對特醫食品非常重要,因為能決定特醫食品是否在醫療體系內,“平時購買普通食品,在商場或者貨攤上就能買到,但特醫食品需要醫生開方,能體現出特醫食品的專業性和專科性。”
陳偉認為,由于特醫食品在我國起步較晚,進醫院關鍵是提高醫生的認知并獲得他們的認可,讓醫生和醫院的管理人員充分了解營養食品和特醫食品的益處;特醫食品還應該在醫學的監督下,促進其規范應用,使患者獲益,同時,通過藥物經濟學、衛生經濟學等相關研究,發揮其經濟價值,如果能達到這一目標,就沒有理由不進基本藥物管理模式。“進了‘基藥’后,如果國家認為在營養治療領域每投入1元,就能為整個國家衛生體系節約更多資金,那么特醫食品就沒有理由不進入醫保。”
“其實后面‘兩進’都是應運而生,關鍵是要先進醫院,得讓醫生愿意使用、患者用得到,才能夠繼續進展到基藥和醫保的環節。”陳偉說道。
陳偉進一步表示,在提高特醫食品可及性方面,還要注意避免對營養的“神化”和“污名化”,“神化”即部分人為了眼前利益,將特醫食品渲染為包治百病的“神藥”,那么國家為了保障居民健康,就會出臺嚴格的治理措施,緊跟著的難題就是“污名化”,進而影響特醫食品的可及性。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admin)